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坚持把
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坚持把

青山绿水环绕下的石墙围天然村。高晓平 摄

总书记说

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进步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,在加强基础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难题上多办实事,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。

政府职业报告原声

着力抓好“三农”职业,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进步,进修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,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。

代表委员声音

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邢青松:

共同富裕的根基在乡村,关键在产业。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以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通过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改革,整合2.1万亩养殖水面,统一生态改造、统一设施建设、统一技术培训等,打造“固城湖螃蟹”品牌,开展水产品深加工,延伸产业链,让联社蟹农年收入从20年前的户均不足万元增长到如今的近10万元。下一步,联社还要进步聪明养殖、电商直播、休闲观光等乡村新业态,让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,真正实现“一只蟹富一方人”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复制、可持续的操作样本。

全国政协常委、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:

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。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内容多少方面着手: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,加快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推广,推动农业生产向数据化、智能化转型;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,优化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模式,提升土地价格并确保农民收益;三是注重人才振兴,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年轻人和专业人才扎根农村,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,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。顺带提一嘴,还需聚焦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,进一步增强获得感与快乐感。

数说南京农业

2024年全年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50亿元、同比增长超17%

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进步水平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三、省会城市第一

绿色蔬菜、精品虾蟹、南京鸭3个特色产业规模达百亿级

成功培育75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
推广农业“四新”成果115项

建成“无人农场”13个

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%

累计培育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家庭农场680家,超千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,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75家

生动场景

场景一:产销两旺  “盒马村”日销10吨有机蔬菜

3月7日下午2时,一辆满载鸡毛菜、上海青等绿叶蔬菜的卡车,从溧水区晶桥镇邰村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出发开往上海。8日一早,这些蔬菜就会出现在上海盒马鲜生等商超,供应上海市民餐桌。 

“目前基地种有鸡毛菜、上海青等十多种绿色蔬菜,每天上市量近10吨。”南京普仁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沈子杰介绍,基地蔬菜主要销往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南京等地,供应盒马鲜生、百果园三个零、叮咚买菜等商超,基地每周还稳定向香港供应约6000公斤蔬菜,全程冷链专车运输,实现从田间到北上广深商超“当日达”,到香港市场“24小时鲜”。

走进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,一栋栋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,各种蔬菜长势喜人。沈子杰告诉记者,这里是南京首个“盒马村”,蔬菜种植面积达1700亩,采用“有机堆肥+生物土壤改良+均衡精准施肥+全程生物植保”的有机种植技术,蔬菜种植实现全程智能化,每包蔬菜都配有“身份证”,扫码可追溯种植全流程。自从基地与盒马鲜生、叮咚买菜等平台深度合作后,高质量商超销售额激增150%,去年基地产值达3000万元,同比实现翻番。

普仁有机蔬菜销售走俏,有力带动当地农户增收。150多名在基地就业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7万元,邰村村集体通过大棚租赁、设施分红等可年增收126万元。

位于溧水区晶桥镇的盒马村——普仁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每天上市近10吨有机蔬菜。 通讯员 张福敏 摄

场景二:让爱传递  “浦爱公益小店”守护乡村

“墙面刷完就像住进新房子一样,生活更舒心了!”近日,朱明(化名)摸着新刷白的墙面对“浦爱公益小店”职业人员连连表示感谢。

家住浦口区汤泉街道的朱明兄弟俩均为智力残疾三级,且患有不同程度的眼疾,长期靠低保金维持生活,住的还是父母去世前留下的老房子。由于房屋年久失修,墙面出现不同程度开裂,还被油烟熏得黑黑的。

此次浦口区益加社会组织创新进步中心开展的“浦爱公益小店守护乡村”规划,为朱明兄弟筹集了4000元修缮资金,解决了墙面开裂和被熏黑的难题。经过重新粉刷,墙面焕然一新,整个屋子也明亮了许多。

2023年以来,浦口区民政局通过多元购买渠道,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,设置近40个公益服务项目,支持区内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乡村振兴,提升兜底人群快乐感和获得感, “浦爱公益小店守护乡村”规划就是其中其中一个。

浦口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浦爱公益小店”一方面通过“浦爱公益市集”和社群小店开展区内农文旅产品团购,在进步农产品销量的同时积极宣传浦口本土特色品牌;另一方面,设立浦口区“浦爱公益小店专项基金”,开展守护乡村规划,为区内兜底人群和困难家庭提供帮助。截至目前,“浦爱公益小店”推介浦口本土农旅产品52项,开展守护乡村规划5个,直接和间接受益人群达100人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  修缮前的朱明兄弟家,墙面被油烟熏得黑黑的。  修缮后墙面焕然一新。 浦口区民政局供图

场景三:农旅融合  好风景换来好“钱”景

3月8日,阳光灿烂,春暖花开,步入高淳区桠溪街道蓝溪村石墙围天然村,白墙黛瓦,屋舍俨然,村外大片油菜花金光灿灿,从空中俯瞰,金色花海与村庄民居相互映衬,构成一幅秀丽的田园画卷,尽显春日盎然生机。

“每年我们都会来石墙围村度假。”正在村内散步的游客郑伟明表示,3月的石墙围村迎来最美季节,空气中满满都是春天的味道。

近年来,和郑伟明一样来石墙围村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。然而,十多年前,石墙围村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,房屋破旧,环境杂乱,面临交通不便、产业单一等进步难题。

2013年,石墙围村充分挖掘自身生态环境优势,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,陆续完成民居墙面复古砖覆盖,主支干道、环村路沥青化铺设,村庄绿化亮化等。随着村容村貌大幅提升、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,众多游客慕名而来,风景优美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旅游打卡地,不少村民抓住机遇开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。

好风景带来好“钱”景。“这两年,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,每到节假日,进村的车辆排成长龙,客房经常爆满,去年我们村还获评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”蓝溪村党总支书记张波说,通过农旅融合进步,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0多万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.5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.2万元,民宿经营户人均年收入超6万元。

聚焦都市现代农业 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

实现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近年来,南京市全面落实中央、省市有关“三农”职业决策部署,围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,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产业融合,全市率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再上新台阶,去年全年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50亿元、同比增长超17%;中国都市现代农业进步指数南京位居全国第三、省会第一。

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去年南京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“四良”整合为重点,稻麦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成效显著,小麦、油菜、水稻实收测产再创新高。全市优良食味水稻种植占比达70%,蔬菜、水产、畜禽等农产品生产总体平稳,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4.6%,位列全省前列。同时,乡村现代生活条件更加完备,垃圾分类覆盖率、无害化处理率及生活污水治理率均保持100%,并成功培育75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完成1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村庄建设职业,整村推进50个市级和美乡村建设任务。

乡村要振兴,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。南京市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.8%,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怎样充分挖掘释放耕地潜能、提升“亩均产出效益”成为进步都市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。对此,南京市高度注重“四新”集成示范,以机械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为引领,推广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等“四新”成果115项,建成“无人农场”13个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%。同时,充分发挥民族农高区、民族农创中心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“国字号”农业科创平台集聚优势,打造形成10多位院士领衔的农业领域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,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00余个,培育进步涉农高新技术企业超80家。

顺带提一嘴,南京始终坚持建强“三农”人才队伍,2024年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超8000人次、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超1000人次。同时,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培育助飞100名“头雁种苗”,47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入选省级“头雁”培育行动。新增认定6家市级农民田间学校,4家单位获评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。

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。过去的一年,南京市深化产业融合进步,加快推动优质稻米、绿色蔬菜等8个特色产业“接二连三”全产业链进步,绿色蔬菜、精品虾蟹、南京鸭3个特色产业规模达百亿级。同时,积极强化要素投入支持,持续发挥“科金兴农服务日”平台影响,去年组织对接活动11场,帮助经营主体协调难题解决近200个。依托地方特色资源,试点推出“莱斯乡村共享小院+”规划,成功签约一批农村闲置用房。

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。去年南京市深入推进主体提振行动,累计培育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家庭农场680家,超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,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75家,并打造产业化联合体80个,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11个。

文章来源:南京日报、紫金山新闻

版权声明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